—
本次会议面向全国公开征文,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:
1)集成微系统的原子与材料级建模与仿真
2)集成微系统的器件级建模与仿真
3)集成微系统的电路与系统级建模与仿真
4)集成微系统跨空间、跨时间尺度建模与仿真
5)微纳电子学建模与仿真
6)微纳光子学建模与仿真
7)MEMS/NEMS与微纳力学建模与仿真
8)微系统三维异质异构集成建模与仿真
9)微纳工艺过程建模与仿真
10)集成微系统电、磁、光、热、力多物理场建模与仿真技术
11)微系统与环境(辐射、气氛、应力等)相互作用物理过程与效应机理建模与仿真
12)典型新功能微系统的建模与仿真(毫米波太赫兹波微系统、智能传感微系统、异构计算与信号处理微系统、量子与光电微系统、高电压微系统、抗辐照微系统、生物微系统等)
13)集成微系统仿真中的高性能算法
14)集成微系统仿真可视化技术与平台技术
15)集成微系统半实物模拟仿真技术
16)集成微系统仿真性能评估技术
17)集成微系统EDA技术
投稿论文由会议程序委员会进行审稿,审稿原则是“宁缺勿滥,质量为先,重在创新,重在交流,鼓励年轻人投稿”。